近期,全球光伏产业链价格波动引发市场关注。欧洲两大光伏平台相继发布组件涨价信息,同时国内组件厂商涨价预期升温,产业链盈利修复信号逐步显现。
需求端季节性回升叠加成本压力,欧洲市场领涨。欧洲光伏组件需求进入传统旺季,二季度囤货需求显著回升。根据Search4Solar披露的数据,其收到的10家未具名制造商最新报价显示,部分组件价格涨幅已超20%。欧洲交易平台Sun.store数据显示,1月N型单面组件均价上涨12%。
成本端传导效应显现,国内出口退税调整施压。欧洲组件价格抬升的另一动因来自中国出口成本上升。国内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导致企业成本增加,叠加欧洲市场对供应链稳定性的考量,部分厂商主动提价以转移成本压力。
市场预期转向乐观,厂商库存策略调整。当前欧洲贸易商及下游电站开发商补库意愿增强,部分企业提前锁定二季度订单以避免后续涨价风险。供需趋紧下,欧洲市场成为全球组件价格反弹的先行指标。
政策窗口期临近,抢装需求蓄势待发。国内新能源项目并网政策明确要求5月31日前并网可锁定收益,刺激电站开发商加速组件采购。据Infolink调研,2月中旬组件厂商新签订单价格酝酿调涨,但实际落地仍需时间。
集采报价跳涨印证行业景气反转。2月13日,大唐集团22.5GW组件集采开标,N型TOPCon、HJT、BC组件中标均价分别为0.696元/W、0.763元/W、0.839元/W。横向对比1月蒙能集团集采(0.649-0.755元/W)及中广核(0.692-0.707元/W),主流技术路线价格中枢上移趋势明确。
技术迭代加速,企业盈利修复可期。组件厂商主动调整产品结构,高溢价技术路线(如BC二代)逐步渗透至集中式电站场景,叠加供需格局优化,产业链议价能力有望从下游向上游传导。当前市场博弈焦点转向价格传导顺畅度及二季度需求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