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下,BC(背接触)电池凭借其高效率、平台化技术优势,成为光伏行业技术升级的重要方向。作为一项将电极全部集成于背面的创新结构,BC电池有效减少光损耗,可实现较主流TOPCon产品发电量提升约8%,在分布式光伏市场占据高价值定位。随着龙头企业技术突破及海外市场扩容,BC电池正加速从技术验证迈向规模化应用。
隆基绿能与爱旭股份在BC电池领域率先实现技术突破。Kaiyun中国据行业研究,Kaiyun中国隆基HPBC技术已实现量产,其组件产品面向高端分布式市场;爱旭则通过ABC(全背接触)技术路线年进入大规模产能放量阶段,而其他厂商多处于技术储备期,商业化进展滞后。
BC电池的高溢价使其长期聚焦于分布式场景,但2024年央国企集中式招标实现突破。中国华能、国家电投等企业在组件采购中明确纳入BC产品,推动其向集中式电站渗透。分析指出,BC组件全生命周期发电增益达8%,随着设备降本及工艺简化,其在大型地面电站的性价比优势将逐步显现,未来三年市场渗透率或显著提升。
东南亚市场成为BC技术出海试验田。华为数字能源为泰国玛希隆大学打造的15兆瓦光储项目,采用智能优化技术,年减碳1.1万吨;晶澳科技为泰国诗琳通大坝项目供应组件,推动当地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BC技术的高效特性与东南亚丰富的日照资源结合,助力该区域2024年光伏新增装机达6吉瓦,成为全球增长极。
BC电池工艺复杂性催生高端设备需求。其单GW投资额达4亿元,较TOPCon高出约30%,未来三年设备市场规模或超700亿元。核心环节如气相沉积镀膜、光刻及金属化设备技术门槛高,头部厂商加速国产替代。例如,江西广臻前瞻布局BC电池绝缘胶,其5万吨电子材料产能投产后,将缓解关键材料进口依赖。
东南亚政策红利吸引中国产业链企业深度参与。泰国对光伏组件进口实施零关税,马来西亚取消户用光伏容量限制,越南以购电补贴刺激屋顶光伏安装。中国企业依托技术输出与本地化产能,抢占市场先机。华为在东南亚累计部署6吉瓦逆变器,年发电超60亿千瓦时;中国能建在印尼的漂浮光伏项目贡献该国25%的新能源电力,凸显中国技术协同优势。
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下,BC电池正重塑光伏产业竞争格局。技术领先者通过垂直整合巩固壁垒,而设备与材料厂商则借势打开增长空间。随着降本路径清晰化及全球能源转型加速,BC技术有望从“小众高端”迈向“主流普惠”,成为下一代光伏技术的核心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