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十三太保”个个能打,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常州5个城市GDP过万亿,均为全国城市TOP30,就连GDP最少的连云港也排在第72位(2023年)。
江苏县域经济更是“无出其右”,全国58个GDP千亿县,江苏独占21个,昆山连续20年“霸榜”,因此民间有“散装”江苏的说法。
但“散装”江苏只停留在记忆中,目前在产业发展方面,江苏实施了“集装”策略:
一是区域内“抱团”,南通、泰州、扬州等苏中三市协同发展海工装备,南京、无锡、苏州、常州、镇江等苏南五市协同发展特钢材料;
二是区域间“结队”,苏北的连云港、苏中的泰州、苏南的无锡合力发展生物医药,苏南的苏州、无锡与苏中的南通合力发展高端纺织,苏北的盐城、宿迁、淮安与苏南的常州合力发展光伏;
三是省份外“串连”,江苏与上海、浙江、安徽、江西共同打造大飞机产业集群。
这才是真正的江苏。表面看,江苏“十三太保”互不相让,“百强县”不服管教;实际上,江苏各市县“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共同支撑起“苏大强”的江湖地位。
2月10日-11日,扬州、盐城、淮安、宿迁四地党政“一把手”相继会见了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纪凡一行,就进一步深化产业合作进行沟通交流。
从产品看,天合光能是中国光伏组件头部企业,出货量常年位居全球前三。特别是在210尺寸领域(光伏组件市场主流),天合光能是首倡者,以170GW的累计出货量位列全球第一。
常州是天合光能的全球总部,纽交所常州第一股(2017年完成私有化并从纽交所退市)、科创板常州第一股(688599.SH);
盐城是天合光能布局基地最多的城市,拥有盐城天合国能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天合光能科技(盐城)有限公司、天合光能(盐城)新能源有限公司、盐城天创光伏技术有限公司、天合光能(盐城亭湖)科技有限公司、天合光能(盐城大丰)有限公司、天合光能(东台)科技有限公司等7大基地;
淮安基地占地约2469亩,总投资高达300亿元,是天合光能全球最大的硅片电池组件一体化制造基地,2023年产值已突破68亿元;
宿迁基地自2019年投产以来,总投资超过250亿元,具备了年产硅片20GW、电池20GW、组件16GW的产能,累计产值近千亿元。
扬州基地2023年5月签约,总投资100亿元,一期计划新建年产10GW光伏电池和10GW组件,于2024年4月投产。
2024年12月,最新一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出炉,“盐常宿淮光伏集群”成功入围,江苏十三个地级市实现了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全覆盖。
江苏是我国较早布局光伏产业的地区之一,镇江籍企业家施正荣创办的无锡尚德拉开了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大幕。
2005年12月,尚德成为中国大陆首家登录纽交所的民营企业,施正荣也以23亿美元的身价荣登中国首富。2008年后,伴随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欧美“双反”调查和硅料价格暴跌,尚德最终破产重整。
虽然无锡尚德“倒下”了,但数以百计的光伏企业在江苏成长起来,成就了“世界光伏看中国,中国光伏看江苏”的名号。
天合光Kaiyun能2006年赴美上市,成为继无锡尚德后,中国第二家在纽交所上市的民营光伏企业,从常州出发走向了世界。
常熟籍企业家瞿晓铧创办的阿特斯,2006年成为中国首家登陆美国纳斯达克的光伏企业,并把中国区总部设在了苏州高新区。
盐城籍企业家朱共山2006年从硅料切入光伏产业,打造出拥有协鑫科技、协鑫集成、协鑫新能源、协鑫能科等4家上市公司的协鑫“帝国”......
根据江苏光伏协会的数据,2022年江苏光伏制造企业约450家,遍及硅料、硅片、电池、组件、逆变器、设备、辅材、电站等各个环节,拥有天合光能、阿特斯、中来股份、迈为股份、固德威、上能Kaiyun电气、协鑫能科等上市企业55家,汇聚了通威股份、隆基绿能、晶澳科技、晶科能源等龙头企业。
2023年江苏光伏企业营收约7000亿元,占全国的40%,光伏电池产量175GW,占全国的32%。
江苏光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十三个地级市均有布局,走出了一条“苏南率先发展、苏南向苏北外溢”的发展之路。
在《2024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中,江苏有十个城市(常州、苏州、无锡、扬州、盐城、南通、徐州、南京、连云港、泰州)上榜50强,是新能源产业集聚度最高的省份,其中常州、苏州、无锡均位列前十,光伏产业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苏州是“领头羊”。2023年,苏州拥有光伏相关企业243家,其中规上企业168家,总产值达1390亿元,培育了协鑫、阿特斯、中信博、中来股份、迈为股份、固德威等上市企业。
《苏州市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到2026年,新能源产业产值(含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力争突破10000亿元”,有望成为继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先进材料后第四个万亿产业。
常州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新能源之都”。2023年光伏产值达到1121亿元,培育出天合光能、亿晶光电、聚合材料、时创能源、永臻科技、亚玛顿等上市企业。依托光伏、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新三样”,常州确立了“到2025年,产业规模和资本市场新能源常州板块市值双双过万亿”的发展目标。
无锡是中国光伏的发轫地,打造“新能源装备之都”。2023年,无锡市的重点光伏制造企业达到75家,实现营收979亿元。尚德走下“神坛”后,弘元绿能、先导智能、奥特维、双良节能等一大批光伏装备龙头企业在无锡“拔地而起”。无锡占据了江苏省三分之一的光伏装备制造产能,是江苏省乃至全国光伏装备企业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生产设备类型最全的区域。
苏南光伏崛起后,不断加强苏北的转移与合作,结下了“盐常宿淮光伏集群”跻身“国家队”这一硕果,而天合光能是这四座城市“共有”的产业龙头。
2023年,盐常宿淮光伏集群总产值达到3705亿元,占全国比重超1/5。硅片、电池片、组件产能为176GW、320.7GW和344.3GW,分别占全国18.5%、34.5%、36.9%,产业链完整度超过90%。
在2023年光伏产业生态创新大会上,常州、淮安、盐城、宿迁、西宁五市还共同发布了《创新光伏产业生态常州倡议》。
盐城作为集群的“群主”,是江苏省除苏锡常外又一千亿光伏产业之城。2023年,盐城光伏产业重点制造企业达66家,完成营收1238.7亿元,聚集了天合、阿特斯、协鑫、润阳、通威、晶澳等一众明星企业。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发布的《2022—2023年中国光伏制造业集群发展研究》,盐城位列全国第一,力压苏州、常州、无锡三市。
盐城光伏产业的“出圈”与两家企业有关:一个是天合光能,作为第一家落户盐城的光伏组件企业,开启了盐城发展晶硅光伏产业的第一步;另一个是润阳股份,去年8月,“行业老大”通威股份宣布50亿元收购全球第五大电池厂润阳,光伏史上最大并购案曾引发行业“地震”,但最终草草收场。
宿迁光伏产业2018年之前基本空白,随着2018年5月天合光能的落户,开启了“跳跃”式进程。2020-2023年,宿迁光伏产业产值分别达到117.6亿元、355.7亿元、680.4亿元、1040亿元,基本上每年翻一番,成为宿迁首个千亿产业,“中国酒都”又添“光伏之都”新名片。
淮安光伏产业的发展肇始于2022年9月与天合光能的“牵手”,目前还处在蓄势阶段,但已成功引入天合光能、阿特斯、捷泰科技等百亿级“旗舰”项目。截至2023年年底,淮安市共有光伏产业链企业42家,光伏产业链应税开票合计154.93亿元,同比增长351.56%。
2023年10月,新华日报撰文《从光伏产业看江苏的世界聚合力》。聚合了各市县力量的江苏,硅片、电池、组件产能产量连续10年全国全球第一。
光伏产业只是“集装”江苏的一个缩影。2025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一连列出了9个第一: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3.7万亿元、增长5.8%、增量全国第一,新增本外币贷款2.36万亿元、居全国第一,新增中国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4年全国第一,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连续10年全国第一......省长许昆林还补充说,“第一写多了,删掉了”。
2025年1月,新华日报发文《“全国第一”的成色与担当》,阐述了江苏拿下一个个“全国第一”的制胜密码,其中一条就是“市县区不论块头大小,你追我赶、奋勇争先”。
将其套到光伏产业上,那就是:各地市不论基础好坏,想方设法、齐头并进。苏南产业基础好、龙头企业多,进一步做大做强;苏北白手起家、借力先进,高起点起步;苏中外招内引、追南逐北,也走出了一条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