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指南聚焦光伏组件,涵盖主要目标市场的合格评定、政策环境、技术标准等关键信息,为企业出口提供全面指导。
在出口现状方面,我国光伏产业优势显著,组件产量、新增及累计装机量多年位居世界首位。2024 年上半年出口额 163.2 亿美元、量 146.5GW,虽量增但价跌 31.1%,欧盟占比大且有所下滑。同时面临诸多贸易案件,美国发起多起调查与征税,欧盟历经“双反”及系列审查,印度也多次进行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给企业出口带来挑战。
技术法规与合格评定上,CB 体系以 IEC 标准为基础,其 CB 认证是全球市场准入基础。欧洲有统一认证,CE 认证是欧盟市场强制要求,需满足相关指令并按规定程序评定。此外还有众多自愿性认证,如英国 MCS、欧洲市场、澳大利亚 CEC 列名、日本 J-PEC 与 JET-PVm、北美 UL 与 CSA 等认证,各有其适用标准、流程和作用,新兴市场则多需 CoC 符合性认证,中国市场认证也在逐步发展并增强影响力。
政策方面,各国积极推动光伏发展。中国以“十四五”规划为指引,设定发电目标,推动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欧洲实施“20 - 20 - 20”战略,成员国出台配套政策补贴;美国通过 RPS 等政策,结合联邦与州政府补贴及采购措施促进产业发展;日本因能源匮乏,早期计划奠定基础,福岛事故后补贴政策刺激市场;澳大利亚凭借资源优势,推行多项计划并补贴鼓励投资。
技术标准层面,IEC 标准被广泛采用,各国在其基础上制定本国标准。欧盟 EN 标准与中国 GB 标准在版本、性能及安全性测试项目上存在差异,如晶体硅和薄膜光伏组件测试项目不同。北美 UL 标准侧重安全,与 IEC 标准在评估目的、结构及实验要求上区别明显。国际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如 IEC 61215 新版本将细化组件测试。
质量评定上,通过辐照度和温度性能、动态机械载荷、PID 等一系列测试,依据相应标准对组件在不同环境和机械因素下的耐久性、可靠性进行评价,并制定了详细评分细则,以规范企业生产、提升产品质量,助力中国光伏企业在国际市场树立良好形象,增强竞争力。Kai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