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正深陷“内卷”泥潭。企业亏损、产能过剩、质量滑坡这场无序竞争何时才能画上句号?
6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金社平署名文章《在破除“内卷式”竞争中实现高质量发展》,直指当前我国光伏组件、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系统等领域存在的恶性竞争问题。光伏组件作为光伏发电系统的核心部件,其产业发展的健康与否,对整个光伏行业乃至能源转型进程都有着深远影响。
近年来,光伏组件市场呈现出异常激烈的竞争态势,价格宛如坐上“滑梯”一路狂跌。2025年6月最新数据显示,采用TOPCon技术的光伏组件价格已降至0.62-0.72元/瓦,部分企业甚至不惜以低于成本价抛售产品,陷入“越生产越亏损”的恶性循环。企业盈利空间被严重挤压,多家光伏企业2024年财报惨淡。
与此同时,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目前光伏产业链各环节年产能均超过1100GW,而2025年全球光伏市场乐观需求量仅约600GW,中国国内需求约250GW,供需严重失衡。
产能无序扩张的背后,还衍生出严重的质量隐患。国家市场监管总局2024年风险监测数据显示,光伏组件合格率骤降至69.4%,较此前93%-94%的水平大幅下滑,部分N型组件功率虚标值最高达14W,直接损害发电效率与项目收益。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直言:“当下再扩产能,无疑是饮鸩止渴。”
光伏行业在2021-2022年经历了一轮高景气周期,丰厚的利润吸引了大量跨界资本涌入。这些“跨界追光者”普遍缺乏技术积累和行业经验,却进一步推高了产能。然而,原有光伏企业也从专业化分工转向全产业链布局,通过垂直整合不断提升产能规模,例如,通威、隆基、晶科等头部企业纷纷向上游硅料、硅片环节延伸,形成了“全产业链内卷”的独特现象。这种“羊群效应”下的盲目扩产,使得行业供给能力在短时间内呈几何级数增长,远超市场需求增速。
市场机制扭曲为“内卷式”竞争提供了温床。一些地方政府通过设置隐性壁垒保护本地企业,阻碍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部分企业为抢占市场份额不惜以低于成本价投标,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值得警惕的是,行业技术发展正陷入“创新悖论”。尽管晶科能源TOPCon电池效率达27.02%、组件效率达25.58%,创下全球纪录,但技术进步未能转化为经济效益。大量企业盲目跟风热门技术,扎堆TOPCon等赛道,使得技术红利快速消散。
部分企业创新意识淡薄,不愿投入资源进行核心技术研发,过度依赖模仿式创新,难以通过产品升级提升附加值,最终只能在价格战中被动应对,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恶性循环。
面对光伏组件行业严峻的“内卷式”竞争局面,需要政府、行业和企业多方协同,从政策引导、技术迭代和行业自律三个维度综合施策,形成破解困局的系统合力。
2025年初发布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明确提出“防止出台或实施妨碍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广东、浙江等地率先响应,分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统一大市场公平竞争先行区和深化省域公平竞争先行先试改革,打破地方保护主义造成的市场分割。
行业协会应发挥积极作用,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制定行业规范和自律公约,引导企业自觉遵守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2024年组织33家头部企业签署行业“自律公约”,要求自觉限产、限价,并组织专业团队对全国300多个光伏基地产能进行核查。这种集体限产机制虽然难以完全避免“搭便车”行为,但在龙头企业带动下仍取得了初步成效。例如,通威股份、大全能源等硅料企业已率先宣布减产控产,通过阶段性检修等方式降低负荷。
在惨烈的价格战背景下,部分企业开始寻求差异化发展路径。如爱旭股份专注于BC电池技术,避开主流TOPCon市场的红海竞争;另有企业则转向海外高端市场或细分应用领域,寻找溢价空间。通过全球化布局,分散市场风险,为企业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光伏组件行业的未来走向,取决于当下的抉择与行动。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的话语道出行业心声:“尽管发展之路艰难,但光伏人心中的光热从未熄灭。”唯有凝聚共识、协同破局,方能推动行业走出“内卷”泥潭,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来源:NE-SALON新能荟y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