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古瑞瓦特发布的2025全球路演年终战报宛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储能行业激起层层涟漪,这一战报背后,不仅展现了其广泛的全球市场覆盖,更透露出企业在经历闯关A股失利转战港股,依旧没能实现“十年上市梦”后独特的发展路径。
但是在当下全球能源转型浪潮汹涌、储能产业作为关键支撑领域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的大背景下,云开(Kaiyun)储能赛道上企业间的竞争已然进入白热化阶段。每一家企业都在绞尽脑汁地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战略,力求在这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蓝海中脱颖而出,占据一席之地。从前沿技术的持续攻坚到细分市场的深度挖掘,从服务模式的不断创新到全球市场的积极拓展,企业的每一个动作都紧密关联着未来的发展走向。古瑞瓦特的这条路,究竟能不能走通?
2010年5月,曾任职于山特电子的丁永强,带着对电力电子技术的深刻理解和对新能源趋势的敏锐嗅觉,集结了一批来自华为、阳光电源的技术骨干,共同创立了古瑞瓦特。彼时的光伏行业正处于调整期,欧洲补贴退坡引发市场震荡,但丁永强却从中捕捉到分布式光伏的蓝海——家庭与工商业屋顶的碎片化场景,正等待着高效逆变器的赋能。
这家初创企业从诞生起就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战略定力:专注研发750W-253kW的组串式逆变器,这种产品相比集中式逆变器更适应分布式场景,转换效率可提升3%-5%。成立仅半年,古瑞瓦特首款5000W逆变器就通过国际权威的PHOTON实验室认证,成为亚洲首个获A+评级的产品,这一技术突破为其打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2010年下半年,公司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在行业内迅速站稳脚跟。
2011年古瑞瓦特正式起飞!这一年,公司率先启动全球化布局,在香港设立亚太总部、在澳大利亚建立子公司。通过与当地安装商深度合作,其逆变器迅速占领澳大利亚12%的市场份额,成为该国最大的逆变器出口商。资本的嗅觉总是敏锐的,红杉资本当年以3171万元认购20%股份,深圳招商局系资本紧随其后注入1554万元。有了资本加持,丁永强提出雄心勃勃的目标:2014年实现上市,2015年跻身全球逆变器产值前五。2013年6月,公司完成股改,上市进程正式启动,同时将市场版图扩展至美国、英国。
在逆变器业务高歌猛进的同时,古瑞瓦特已开始谋划第二次跨越。2014年,研发团队注意到一个关键趋势:高比例光伏接入正在挑战电网稳定性,而储能技术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钥匙。凭借在电力电子转换领域积累的核心技术,公司在逆变器基础上增加储能接口,实现光伏电量的灵活调度。2015年,古瑞瓦特正式推出户用与商用储能产品线,完成从单一设备供应商到光伏+储能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转型。
此后数年,储能业务成为驱动增长的新引擎。2018年推出的一体化光储系统将安装时间缩短40%,迅速风靡欧洲户用市场;2020年储能营收突破2亿元,2021年增至6.71亿元,2022年更是飙升至28.61亿元,在总营收中占比从11.4%跃升至40.3%。云开(Kaiyun)伴随业务扩张,其全球化网络持续完善,截至2023年已在全球建立20余个分支机构,产品覆盖150多个国家,形成以欧洲为核心,美洲、亚太为两翼的市场格局,成为全球光储领域不可忽视的力量。
与业务扩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古瑞瓦特的资本化进程始终步履蹒跚。2014年首次上市计划未能如期兑现,2017年11月启动的A股辅导,在历时近4年后于2021年9月突然终止,官方理由是战略调整,但背后的财务隐忧早已浮现。
中国裁判文书网的信息显示,2011年9月丁永强收购高能公司所持18%股权时,由古瑞瓦特垫付1000万元款项并挂账,这一操作违背了上市公司财务独立性原则。尽管2017年原始股东筹资1240万元清偿了欠款,但由此引发的诉讼暴露出早期财务管理的规范性缺陷,成为A股上市的致命障碍。更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1月,陪伴9年的红杉资本选择退出,套现2.75亿元获得8.6倍回报,这一行为被业内解读为资本对其上市前景的谨慎表态。
2022年转道港股后,古瑞瓦特的上市之路依旧坎坷。首次递表虽于6月24日通过聆讯,却因市场环境变化未启动招股;2023年3月二次递表,5月再次通过聆讯,但融资规模从最初的10亿美元缩水至3-4亿美元,且迟迟未能完成挂牌。这场资本博弈背后,是多重风险因素的叠加:
在市场层面,储能逆变器领域已是硝烟弥漫。德业股份、比亚迪等老牌企业凭借规模优势抢占份额,2023年浙江一地就新增1500家工商业储能企业,同质化竞争导致古瑞瓦特的利润空间持续收窄。供应链的脆弱性也日益凸显,公司高度依赖少数供应商提供IGBT等核心部件,2022年疫情期间出现原材料断供,履约率大幅下降,同期原材料成本占比升至54.7%,直接导致毛利率连续下滑。
上市“折戟”为古瑞瓦特未来发展增添了诸多不确定性。上市本是企业筹集资金用于技术研发、产能扩张和市场拓展等关键环节的重要途径,上市遇阻使古瑞瓦特在融资渠道拓展、品牌形象塑造和投资者信心获取等方面面临困境。资金受限可能影响战略规划的实施进度,而上市的不确定性也会影响潜在投资者和合作伙伴的信心,给业务合作和市场拓展带来负面影响,增加公司未来发展的变数。现在已经有不少资本开始试图在行业低点收购古瑞瓦特,买与不买都在一瞬间。
古瑞瓦特犹如在惊涛骇浪中航行的船只,每一步都充满挑战。它能否突破重重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业界正拭目以待。当下,古瑞瓦特需要一场系统性变革才能重获增长动能,或许是这家企业的破局关键。
技术创新始终是新能源企业的立身之本。随着光伏渗透率突破30%临界点,储能成了刚需。古瑞瓦特应立足电力电子技术优势,构建“光储充”一体化技术生态,重点突破长时储能、虚拟电厂等前沿领域,将产品竞争力融入能源系统的协同运行中,而非局限于单一设备的效率提升。这种技术跃迁不仅能规避同质化竞争,更能抓住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的红利窗口。
此外,市场布局需契合全球能源治理的新格局。当前,欧洲能源自主战略、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新兴市场则呈现梯次发展特征。古瑞瓦特需要在欧洲巩固户用储能优势的同时,抓住其电网升级带来的工商业储能机遇;在北美市场需破解技术壁垒,通过本地化研发适应其电网规范;更重要的是深耕国内市场,借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将分布式光储与乡村振兴、工业园区低碳改造等国家战略结合。不要再关注简单的简单的区域平衡,而是要在全球能源地缘格局中找到自身的生态位。
不仅如此,储能行业受价格内卷的变相推动,其技术迭代的速度如疾风骤雨,古瑞瓦特还面临“跟不上节奏”的巨大风险。古瑞瓦特虽在当前技术上有所成果,但新型电池技术研发不断取得进展,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若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而古瑞瓦特不能及时跟进,其产品在成本、性能和安全性上就会落后于竞争对手。
最重要的事,供应链上,古瑞瓦特虽然正在逐步将电池包制造内部化,但电芯仍需外部供应,且无内部制造计划。供应商来源相对集中,储能业务扩张使对外采购电芯比例大幅提升。这种依赖使公司在原材料供应上面临诸多风险,可能影响生产计划、产品成本和质量,削弱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从逆变器黑马到光储巨头,古瑞瓦特的成长史就是一部新能源企业的奋斗史。如今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唯有以技术突破打破增长瓶颈,以市场重构分散经营风险,以供应链升级筑牢发展根基,方能在新能源产业的深水区中劈波斩浪,走出属于自己的突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