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中国官方网站」-云开官方认证平台

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Kaiyun·「中国官方网站」

0517-87515666

行业资讯 分类
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发布日期:2025-07-16 浏览次数:

  今天周末不写海湾,想推送一篇关于黎巴嫩的文章给大家。在中东地区政治及经济重心不断向海湾地区偏移的当下,黎巴嫩这个曾经的中东情报中心,在那些地区大国、全球大国眼中还重要吗?

  2023年7月下旬的一天,在松树林丘陵俯瞰贝鲁特湾的地带,美国驻黎巴嫩第三座使馆建筑工地上,14台明黄色塔吊和数千名工人正紧张作业。

  这座占地超40英亩的新贝鲁特使馆,由19栋建筑构成“阶梯金字塔”群落,规模远超黎巴嫩任何政府设施,仅次于巴格达使馆,成为全球第二大美国使馆。其估算造价达十亿美元,与美国驻伦敦使馆成本相当,但规模约为后者的四倍——尽管英国人口是黎巴嫩的十倍,GDP是黎巴嫩的130倍。

  对于在黎巴嫩建设如此庞大使馆的原因,美国方面未给出具体解释。据国务院官网,美国使馆“主要使命”是“协助访问或居住在当地的美国公民”。但考虑到黎巴嫩的国土面积和经济状况,此说法难以令人信服。实际上,这座新使馆与巴格达使馆类似,反映了美国在黎巴嫩及更广泛地区的长期军事利益和活动。

  数十年来,美国与黎巴嫩军方关系紧密,是其主要的训练者和武器供应方。2020年国会听证会显示,自2006年以来,美国已向黎巴嫩安全部队提供30亿美元援助,总援助额达100亿美元。这一数字可与伊朗同期在黎巴嫩的数十亿美元投资相匹敌,后者主要用于支持。除持续提供弹药和装备外,2023年1月,美国宣布计划以美元支付黎巴嫩军队的大部分工资,总额约7200万美元,以应对黎巴嫩货币持续贬值。尽管媒体鲜少报道,目前美军已驻扎在距离使馆山仅一小时车程的黎巴嫩两处军用简易机场,当地居民不时能听到类似C130大型军机的降落声。此外,据《The Intercept》报道,美国五角大楼还通过一项保密项目与黎巴嫩军方合作,在当地进行秘密代理战争。

  自2023年10月以来,因以色列持续对加沙发动战争及其引发的地区连锁反应,美国在黎巴嫩及周边地区的介入急剧升级。五角大楼报告显示,自10月以来,美国在叙利亚和伊拉克的军事基地已遭遇超过250次袭击,这暴露出美国虽于2021年宣布从伊拉克撤军,却仍在两国偏远地区部署了大量军事前哨。随着巴格达方面不断呼吁美国全面撤军,这座规模庞大的贝鲁特新使馆,很可能成为美国在沙漠地区各基地最近的政治与情报核心枢纽。五角大楼宣称,这些沙漠基地是为打击ISIS而设立。但据《The Intercept》2024年2月的报道,有军事消息人士透露,其任务已转向打击伊朗及其支持的团体。2024年2月,美国总统拜登下令对伊拉克和叙利亚境内伊朗支持的团体,以及在也门对美英船只发动袭击的胡塞武装进行空袭。

  自2023年10月以来,与其他与伊朗结盟的组织一样,几乎每天都对黎以边境的以色列军事基地和部队发动袭击,对监视黎巴嫩南部的以色列监视哨所造成重大破坏,并击落了黎巴嫩境内先进的以色列无人机。以色列则对其所谓的目标发动了数十次袭击,据报道造成200名线名黎巴嫩平民死亡,其中包括三名报道冲突的记者。

  距离新使馆不到60英里处的黎以边境地区,也是主要欧洲军事利益所在。例如,位于纳库拉的庞大多国军事基地,驻扎着由法国、意大利和德国领导的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联黎部队)一万多人。此外,亚洲国家也日益成为黎巴嫩的重要利益攸关方。中国正在贝鲁特北部新建的码头港湾前建造大型文化中心,其中包括一座歌剧院和一座音乐学院。土耳其和几个海湾阿拉伯国家也一直在通过软实力文化项目争夺黎巴嫩人心,包括资助博物馆和文化空间的计划。

  全球对黎巴嫩的竞争已延伸至自然资源领域,尤其是对埋藏于地中海东部的天然气田的角逐。2022年,美国就长期存在的油田划界和所有权争端进行了仲裁,最终在多年的不确定性甚至战争威胁之后,以色列和黎巴嫩达成了一项历史性的海上边界协议。2023年,由法国、意大利和卡塔尔石油公司组成的联合财团启动勘探井钻探工作,虽尚未发现大规模储量,但预计2024年将继续推进勘探进程。与此同时,以色列已率先开展天然气开采作业。

  这座新使馆的建立,正值地区和全球重大变局之际,但它所引发的问题并不新鲜。自20世纪中期以来,美国在黎巴嫩历届使馆的存在反映了美国在该国的商业与战略利益,以及使馆空间如何日益模糊了军事化与外交之间的界限。

  从许多方面来看,贝鲁特正处于“堡垒式使馆”概念的核心位置——这种造价数十亿美元、如同碉堡般坚固的大型使馆项目如今正在从危地马拉到泰国的全球各地兴建。

  1983年和1984年,卡车炸弹袭击摧毁了美国在贝鲁特的第一和第二座使馆以及海军陆战队驻地。1983年的袭击——当时全球最大规模的非核爆炸——由一个亲伊朗民兵组织发动(虽然美国法院后来认定对此负责),造成包括高级外交官和资深CIA特工在内的300多名使馆工作人员和美军士兵遇难,这一事件引发了美国使馆建筑的根本性变革。1984年,时任国务卿乔治·舒尔茨成立了海外安全顾问小组(即“英曼报告”),建议使馆应远离市中心建设,并至少占地15英亩等。

  在袭击发生前,黎巴嫩的使馆位于首都的核心地段。它坐落在美国贝鲁特大学郁郁葱葱的校园旁,占据着滨海的三栋相连大楼。工作人员可以沿着滨海大道步行上下班。20世纪50年代初建成时,贝鲁特市中心是美国在该地区情报和经济活动的枢纽。泛美航空(当时全球最大航空公司)、大通曼哈顿银行和美国人寿保险等美国公司均在此设有标志性行政大楼。美军舰艇经常在舰队周停靠贝鲁特港,美军水手漫步街头。在1972年的电影《The Embassy》中,Richard Roundtree饰演的CIA特工靠在椅背上对美国驻黎巴嫩大使说:“这座使馆是整个地区最好的情报监听站。”(这部电影是众多描绘美国驻贝鲁特使馆的电影之一,其实景拍摄地点正是贝鲁特。)

  黎巴嫩内战前的经济繁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化石燃料经济。美国的Tapline公司和英国的IPC公司运营着从阿拉伯湾通往黎巴嫩近海港口的石油管道。在二战后马歇尔计划高峰期,这两家公司向西欧供应了超过三分之一的石油。在黎巴嫩运营高峰期,这两家公司雇佣了约4万名当地员工。然而,和其他地区一样,这种石油经济的发展以牺牲当地主权为代价。美国不仅通过武器和美军部署支持黎巴嫩历届政权,美国使馆还在黎巴嫩报刊上发表了数千篇反工会宣传文章,甚至参与内阁人选的审查。

  在对《Notes from the Minefield》一书(该书是Irene Grendzier对美国与黎巴嫩外交关系的详尽研究,最初出版于1997年)的评论中,Nathaniel George提到,美国政府曾拒绝Kamal Jumblatt担任黎巴嫩内阁部长一职。George写道,由于Jumblatt秉持左翼社会主义立场,美国担心他会成为“黎巴嫩版的摩萨台”,试图推动石油产业国有化。这里所说的摩萨台,指的是曾在1953年因推动伊朗石油国有化而被美英支持的政变推翻的伊朗总理。

  注释:Kamal Jumblatt,黎巴嫩著名的政治家与思想家,1949年创立了进步社会主义党(Progressive Socialist Party, PSP),并在1975–1976年黎巴嫩内战期间领导黎巴嫩民族运动(Lebanese National Movement)。他曾多次担任政府部长,包括经济贸易、教育、内政等要职,并曾于1960年代至1970年代初期积极推动黎巴嫩世俗化、进步主义和社会主义议程。

  摩萨台(Mohammad Mosaddegh,1882–1967),伊朗政治家、律师及作家,于1951–1953年担任伊朗首相,并通过国会颁布石油国有化法令,将英国控制的石油工业收归国有,随后在1953年被美英支持的政变推翻并废黜。

  贝鲁特使馆还是美国在整个地区领导情报和军事行动的前线年参与支持推翻叙利亚政府(当时美国认为其倾向苏联)的政变努力。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大部分记录在外交电报中,被George在其博士论文《第三次世界大战:黎巴嫩的革命、反革命与帝国,1967-1977(A Third World War: Revolution, Counterrevolution, and Empire in Lebanon, 1967–1977)》中详细引用。

  在1960和1970年代,贝鲁特西部是阿拉伯左翼势力的中心,使馆及其外交人员曾试图与不同派别合作。例如,据Kai Bird在其2014年出版的《好间谍:罗伯特·艾姆斯传(The Good Spy: The Life and Death of Robert Ames)》中记载,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LO)曾同意为美国使馆提供安全协助。一位前黎巴嫩使馆工作人员也回忆说,当看到巴勒斯坦人和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一起站岗时,他感到“恼火”。尽管里根政府公开将巴解组织列为恐怖组织,但根据艾姆斯传记记载,位于使馆内的贝鲁特CIA站实际上曾秘密训练过Yasser Arafat的精锐保安部队——第17部队。

  该部队成员Imad Mughniyeh后来被指控策划了1983年使馆爆炸案以及同年针对美国海军陆战队营房的袭击。20世纪80年代美国CIA在贝鲁特一次误炸导致大量平民死亡后,CIA与以色列摩萨德合作,于2008年在大马士革暗杀了Mughniyeh。

  Robert Clayton Ames,1934–1983,美国中情局(CIA)中东事务官员,1960年加入CIA,长期专注中东地区情报工作,曾驻扎也门、黎巴嫩、伊朗和科威特等地。Ames被誉为美国在中东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情报官之一,因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LO)领导人物如Yasir Arafat及Ali Hassan Salameh建立起“重要的非官方沟通渠道”而闻名。1983年4月18日,他担任贝鲁特美国使馆情报处处长时,在一次自杀式炸弹袭击中遇难,成为63名罹难者之一。

  Yasser Arafat,1929–2004,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LO)主席(1969–2004)及法塔赫(Fatah)运动创始成员兼领导人(1959–2004)。他曾于1989年成为巴勒斯坦国首任总统,并于1994年担任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PA)下的首任总统。阿拉法特既是一位坚定的阿拉伯民族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也是一位在阿以冲突中备受争议的领导人——他不仅领导了游击及政治斗争,还主导了向以色列的和平和解路径。1993年,他与以色列领导人在白宫握手,签署奥斯陆协议,随后荣获1994年诺贝尔和平奖,与以色列政治家伊扎克·拉宾、希蒙·佩雷斯共同获奖。

  Force 17 是巴勒斯坦法塔赫组织于1970年代初在贝鲁特成立的精英突击与特种行动部队,最初主要负责保护Yasser Arafat及其他高层领导人,并承担情报收集与反恐职能。该部队成员最多时约有3500人,装备轻武器及装甲车,并在黎巴嫩内战期间具备一定的战斗力。这支部队此后逐步转型为巴勒斯坦权力机构的总统警卫,最终于2007年整合进巴勒斯坦安全力量内部。

  2023年10月17日,加沙阿赫利医院遭轰炸,造成数百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引发全球针对美国使馆及外交机构的抗议活动,贝鲁特亦未能幸免。

  当时,多家西方主流媒体、阿拉伯新闻频道,甚至支持的推特账号均错误报道称,抗议者试图闯入美国使馆,有人翻越围墙或纵火焚烧使馆建筑。然而事实上,抗议者甚至未能接近至可见使馆围墙的距离。

  昔日的老贝鲁特使馆曾是美国的重要前哨,如今的新使馆则戒备森严如监狱:配备监控塔、多层电网铁丝围栏、巨型蛇腹式铁丝网及全副武装的安保人员。10月抗议期间,黎巴嫩安全部队动用催泪瓦斯、云开(Kaiyun)水枪,最终出动持盾宪兵驱散人群。媒体所展示的“火光冲天”视频,实为距使馆不足一英里的家具店起火;被短暂攀爬并插上巴勒斯坦旗帜的围栏,实为黎巴嫩警方临时设置的路障。

  如今,老贝鲁特使馆旧址已改建为豪华公寓。从滨海大道望去,新使馆几乎不可见。根据“英曼报告”建议,新使馆选址于远离市中心的奥卡尔——黎巴嫩基督徒聚居区,当地派别传统上与美国关系密切。使馆隔贝鲁特湾及北部郊区与首都相望。

  使馆内部由旧集装箱改造而成,无窗,设办公室与候客厅,墙上贴有褪色的纽约海报及美国联邦调查局通缉的当地照片。狭窄办公桌上插着小型美国国旗,桌前是厚玻璃隔离墙,与领事馆人员交谈需通过对讲机——许多工作人员为黎巴嫩人,包括私人安保团队。使馆大门不远处即是黎巴嫩军营,装甲车携火炮巡逻周边道路。

  2006年黎以战争期间,以色列发动大规模集束炸弹攻击,奥卡尔使馆发挥关键作用,与驻地美海军及特种部队密切协调。战争爆发一周后,使馆与美国国防部执行了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撤侨行动之一:停火窗口期内,连续多日通过数十艘军舰与直升机昼夜转运1.5万名美国公民撤离黎巴嫩。然而撤离结束后,以色列恢复轰炸,黎巴嫩民用基础设施遭进一步打击:主要道路与桥梁被毁,机场跑道炸毁,全国海空封锁,贝鲁特成片居民楼被夷平,南部多村沦为废墟。

  尽管美制炸弹在黎巴嫩上空爆炸,奥卡尔使馆仍持续运作,成为美国高级外交官(包括时任国务卿Condoleeza Rice)与黎巴嫩政客及反对的军阀会面的场所。据泄露电报显示,甚至有黎巴嫩政客向美使馆建议轰炸目标。战争结束后,及其盟友发起长时间街头抗议,指责黎巴嫩政府听命于美使馆,称其为“奥卡尔的间谍”。

  美国驻黎巴嫩使馆在当地及地缘政治中持续施加影响。当地晚间新闻密切跟踪美国大使与各政治团体会面的情况,无论对方是传统盟友还是接近的派别。媒体还报道了美国大使推动“软实力”的举措:从监督港口接收美制武器、观摩军事演习,到资助贝鲁特美式学校与大学,甚至开设使馆赞助的电视节目。美国的支持不仅体现在媒体报道中,还涵盖市政工程、植树造林、农业项目,部分村庄可见印有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标志的垃圾桶。

  USAID(United State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成立于1961年,是美国政府负责对外援助与发展合作的机构,主要任务包括提供人道援助、促进经济发展、公共卫生和教育支持,以及推动民主治理等项目(usaid.gov)。在中东和全球多地,USAID以资助农业、水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项目的形式开展“软实力”外交,部分项目也被用于服务美国的地缘战略利益。自2025年1月20日特朗普政府重新就职后,随即签署行政令14169,对所有对外援助实施90天暂停评估;1月24日国务卿马可·卢比奥进一步冻结除人道紧急项目外的多数援助。随后计划将 USAID 与国务院合并,取消其独立身份,终止约83%项目,海外岗位大量裁撤,人员规模从1万多人锐减至约300人,剩余职能将转归国务院。

  使馆的显著地位及其不透明运作方式,引发了美国是否尊重黎巴嫩主权的质疑。2011年,指控美使馆在黎巴嫩的必胜客与星巴克网点发展线人(美国情报人员未公开否认,云开(Kaiyun)被视作默认)。

  2020年3月,一架美国特种部队鱼鹰运输机降落使馆,接走美籍黎巴嫩人Amer Fakhoury。此人曾是基督徒主导的南黎巴嫩军成员,因在黎巴嫩内战期间协助以色列并涉嫌酷刑被当地法院通缉,此次撤离无视黎巴嫩司法程序。讽刺的是,新使馆施工初期效果图曾显示直升机停机坪上有一架鱼鹰运输机(后被美使馆官网宣传图像移除)。

  2020年6月,黎巴嫩一名法官因时任美国大使Dorothy Shea在电视上宣称盗取黎巴嫩国库资金(未经证实),发布媒体禁令禁止采访她,称其煽动宗派冲突并违反外交礼仪。但Shea无视禁令,继续接受亲美黎巴嫩媒体采访。

  使馆附近,原基督教民兵“黎巴嫩力量(the Lebanese Forces)”安全部门在奥卡尔新设总部。该党现为沙特支持的政党,内战高峰期曾控制包括美使馆所在地在内的大部分基督教区域,并与以色列及其代理武装合作。据多位不愿具名的前员工透露,部分前基督教民兵及其他教派民兵成员被招募至美使馆担任安保。2021年10月,黎巴嫩爆发内战以来最严重的街头冲突,与“黎巴嫩力量”成员交火。2022年,伊朗媒体Press TV声称冲突人员中包括美使馆安保,虽无确凿证据,但此类指控凸显了美使馆在黎巴嫩碎片化政治格局中的重要角色——许多人认为美国介入加剧了分裂,而非推动战后和解。

  2021年,时任美国国务院副国务卿Victoria Nuland访黎期间,正值街头爆发四小时冲突。枪声停止几分钟后,她在机场举行了一场现场新闻发布会。她先于黎巴嫩领导人发表电视讲话,向黎巴嫩公众发表讲话,谴责暴力事件,并支持当时呼吁下台的大规模公众抗议活动。然而当晚,她又在推特发布与包括盟友“阿迈勒运动(Amal Movement)”领导人、议长Nabih Berri在内的黎巴嫩最高领导人会面的合影。Nuland并非首个、亦非最后一个向“黎巴嫩人民”传递矛盾信号的美国官员。

  事实上,几位美国前大使都曾利用参观自然和历史遗迹的机会,在媒体上引起轰动,鼓励当地旅游,却对美国对黎巴嫩实施的民航禁令保持沉默。一位前大使甚至身穿防爆服,宣传美国帮助黎巴嫩清除已造成数十名平民死亡的地雷的援助工作,却只字未提这些弹药大部分是美国制造并提供给以色列的。

  2017年4月的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时任美国驻黎巴嫩大使Elizabeth Richard在新使馆奠基仪式上走上讲台。她身后是两辆推土机,眼前是朦胧而略显凌乱的贝鲁特天际线。与面朝大海、地处市中心的老使馆不同,新使馆选址于一处战略性高地,从这里可以俯瞰整个贝鲁特。

  Richard在仪式上说道:“我们的新使馆园区向黎巴嫩人民传递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我们将长期驻留,与你们同在。”七年过去了,随着巨型防爆墙从深坑中拔地而起、逐渐成形,这座“外交堡垒”或许会比黎巴嫩已有五千年历史的腓尼基和青铜时代世界遗产遗址留存得更久。

  该项目的核心建筑是使馆办公大楼(Chancery)。它是一座穹顶状的巨型建筑,从黎巴嫩山脉对面的城镇和村庄都能看到。它狭小而深陷的窗户让人联想到黎巴嫩十字军城堡里的箭孔。

  据园区设计方——普利兹克奖获奖建筑事务所Morphosis的建筑师在使馆制作并上传至Facebook的视频介绍,这座使馆被设想为“一座小村庄”。视频中展示了热闹的广场和花园咖啡座的手稿效果图。其余18栋建筑从办公大楼所在的高点向下延展,如同章鱼的触角,盘踞在整片山坡上。施工现场配备了多筒搅拌站,源源不断地生产大量混凝土,以满足施工需求。园区内许多建筑设计,如人行通道和休闲设施,均面向内侧,意在形成环状保护,隔绝外界可能的攻击或爆炸冲击。

  园区内部庭院的中央,将铺设一条抛光大理石走道,两侧将镶嵌从黎巴嫩各地山脉开采的石材。设计师称,此举是为了“帮助保护黎巴嫩文化遗产”。然而,石材开采是黎巴嫩管理最不规范、破坏性最强的产业之一。在这个污染严重的国家,石材采掘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尽管如此,美国新使馆宣称,由于使用了太阳能电池板和雨水收集系统,可部分满足园区能源需求,因此已通过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 Green Buildings Council)的认证。

  施工初期,数百名南亚工人被安置在施工现场,完成了大部分地下结构施工。当地居民普遍猜测,待敏感的地下楼层施工完成后,才会换用当地工人继续施工。如今,每天仍有大批黎巴嫩工人被巴士送离工地。在黎巴嫩拥挤的道路上,一名举着印有“慢行(SLOW)”英文标牌的交通指挥员引导着交通,这在当地显得颇为格格不入。

  该园区的总承包商是总部位于阿拉巴马州的BL Harbert公司。这家公司曾在全球承建过数十座高度加固、造价数百万美元的美国使馆,并在加纳、、土耳其和洪都拉斯的使馆项目中卷入劳工丑闻。2012年,该公司因被指控在埃及操纵USAID项目招标,与美国政府达成了4700万美元的和解。

  在黎巴嫩,这座新园区的潜在影响可能远超施工本身。我采访过的许多社区居民和店主——至少截至2023年夏天——似乎对使馆建筑群持乐观态度,将其视为在该国面临严重经济衰退时期的一种投资标志,认为这将为当地带来工作机会和消费需求。

  不过,坊间也流传着各种夸张的阴谋论:有人猜测园区内正在建设通向大海的秘密隧道,或是深埋地下的军事基地。这些猜测反映了新使馆规模与黎巴嫩现实之间的落差,也反映出美国在黎巴嫩长期不透明介入历史所引发的公众猜疑。但也有人以典型的黎巴嫩式创业精神来看待这一变化:在新使馆大门外,一家名为“Wachicken DC”的快餐店刚刚在仍在建设中的新使馆正门外开业。

  店主向笔者保证,“DC”并无政治含义,仅仅是Delightful Chicken(美味炸鸡)的缩写。

Copyright © 2024 Kaiyun云开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190600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