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中国官方网站」-云开官方认证平台

覆巢危卵?又一中国光伏龙头撤退美国组件产能-Kaiyun·「中国官方网站」

0517-87515666

行业资讯 分类
覆巢危卵?又一中国光伏龙头撤退美国组件产能发布日期:2025-07-23 浏览次数:

  

覆巢危卵?又一中国光伏龙头撤退美国组件产能

  对等关税、大而美法案、双反再调查......特朗普上台后的一顿骚操作下,中国本为响应拜登政府美国制造的光伏本土投资,再次撤退。

  据美国光伏在线日报道,晶澳太阳能已决定将其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2吉瓦组件工厂出售给美国康宁公司的全资子公司American Panel Solutions。因此,这也成为继2024年11月的又一家从美国撤退制造投资的全球光伏龙头企业。

  2021年美国前任总统拜登上台后,为支持本土光伏制造,推出IRA计划提供高达3690亿美元的补贴,用于扶持包括本土光伏产品在内的清洁能源产业。这一政策直接促进了中国光伏企业如隆基绿能、晶澳科技、天合光能、阿特斯等赴美建厂的热潮。

  2023 年1月,晶澳太阳能宣布投资6000万美元,在亚利桑那州凤凰城建设年产能为2吉瓦 GW)的高性能光伏组件工厂,并于2023年四季度投入运营。

  产能方面:晶澳科技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2GW组件产能已投产,此外还有隆基、晶科、阿特斯等。

  成本方面:美国工厂首季度因设备折旧和人工成本已亏损约0.8亿元,生产成本比东南亚高出20%。美国工人薪资是东南亚的5-8倍,叠加设备进口关税和环保合规成本,组件总成本攀升至0.37美元/W。

  政策方面:美国商务部对越南等东南亚四国光伏组件的反倾销初裁税率高达53.3%,迫使中国光伏龙头企业加速转移订单至美国本土工厂。中国光伏企业试图通过IRA法案的10%本土制造补贴缓解压力,但如果特朗普政府废除该政策,企业将面临更高昂的生存门槛。

  技术方面:中国光伏企业在美国的工厂采用的TOPCon技术面临Maxeon公司的专利诉讼威胁,一旦败诉可能支付高额赔偿或调整技术路径。同时,HJT技术正成为美国市场新宠,晶澳虽未雨绸缪预留了HJT产线升级空间,但设备回收期将延长至1.8年,资本开支压力有压力。

  市场方面:中国光伏企业计划通过涨价转移关税成本,但美国分销商对价格敏感,激进调价或将导致客户流失。

  而到了5月下旬,上述分析的政策层面压力愈发的大。随着特朗普对等关税政策的出台,和针对拜登IRA法案的“大而美法案”的讨论,业内终于传言晶澳欲出售美国工厂,转而投资更为看好的中东市场。

  而这一传言也终于在“大而美法案”彻底落地完成对IRA法案的最后一击后,于昨日被美国媒体证实。

  同样是因为拜登而在美国建厂,因为特朗普而从美国撤资,天合光能选择的是在特朗普当选的那一刻将投产仅几天的产能退出,晶澳和天合光能有“8个月的时间差”,这里面的价格差不难想象。

  从事光伏十年以上的资深人士可能知道做边框密封胶的“道康宁”,但自从“道康宁”被陶氏重组后,该品牌及产品也就基本从中国光伏圈消失了。但突然间,一个“康宁太阳能Corning Solar”来了。

  在康宁(Corning)的官网上有一则今年4月29日的信息:“康宁扩大太阳能硅片先进制造能力,以满足对美国制造的太阳能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加强与行业领先的太阳能制造商的国内太阳能供应链”。2025年3月,康宁、Suniva 和 Heliene 宣布推出唯一一款由美国制造的多晶硅、硅片和电池制成的太阳能组件。

  也就是说,半年前,康宁还只是一个多晶硅/硅片制造商,是Suniva、Heliene等电池/组件厂的供应商。半年后,康宁便收购了晶澳的美国组件工厂,开始了自己的产业链垂直一体化。

  之所以说康宁是“产业链垂直一体化”,因为就在9个月前,美国商务部宣布,拟根据《CHIPS》法案,向 HSC亥姆洛克提供不超过。

  美国太阳能产业,有本土化的组件制造,QCELLs等海外公司也开始了美国本土的电池制造,最上游的多晶硅制造尽管已经缺乏和中国厂商的竞争力,但产能可以随时恢复。只有在硅片领域,美国随着“136直接法硅片”的失败,已完全失去了制造、技术和市场竞争力。

  QCELLs一度投资REC Silicon,试图重启REC的多晶硅制造后尝试硅片制造,但由于REC在停产多年后其多晶硅质量根本无法和现在的多晶硅指标匹配,QCELLs宣布REC停产,此后被REC小股东告上法庭。另一家NorSun曾一度想开启美国硅片制造,但也以失败出局而告终。

  因此,2024年10月,美国政府不惜重金,投资亥姆洛克建设太阳能硅片产能。亥姆洛克董事长称,公司未来将致力于两个重要行业 - 半导体和太阳能制造。亥姆洛克将利用《通货膨胀削减法案》和《芯片和科学法案》建立的税收抵免,增加对太阳能制造市场的参与度。当地新闻也报道称,除了增加太阳能市场的多晶硅产量外,Hemlock很快将生产用于太阳能电池板的硅锭和硅片。

  而这个历史上以生产多晶硅闻名全球的亥姆洛克hemlock(HSC),正是康宁公司的子公司。2016年,当道康宁与杜邦进行业务合并和重组前,康宁公司便与陶氏化学对其合资企业道康宁公司的资产进行了重组,其中生产多晶硅的亥姆洛克便划归康宁公司管理运营。多年来亥姆洛克尽管在光伏多晶硅领域几乎退出,但其半导体多晶硅产能一直在稳定运营。

  如今康宁公司收购晶澳2吉瓦的组件产能,正式完成了其从多晶硅到拉晶铸锭,到硅片、电池及组件的全产业链布局。再深一点,甚至还可以追溯Hemlock的上游硅矿石投资。

  美国太阳能,曾经是全球光伏技术和制造业的发源地,在中国光伏制造的挑战下失去了领先地位,又在一家德国投资的美国光伏制造商(SolarWorld)的搅局下开启了对中国光伏十多年的双反围剿,导致美国本土光伏企业始终躲在美国光伏双反的大旗下,失去了独立自主的市场竞争勇气,只能在美国本土靠高出全球一倍多的成本价格下苟活。

  如今,全球500强的康宁出手,布局垂直一体化全产业链,康宁能拯救濒危的美国太阳能制造业吗?

  只要简单分析一下,就不难看出康宁即将面对的困境,将不只是东方财富网分析的晶澳在美国所遇到的问题。

  从成本来说,康宁无论是多晶硅还是做拉晶、硅片,以及之后的电池、组件,无论是人力成本还是工艺成本、技术成本、材料成本,都将明显高出中国厂商;

  从产能上说,收购的2吉瓦组件产能在美国貌似不小,但相比隆基、晶科、阿特斯,甚至QCELLs都小很多;

  从技术上说,康宁不仅要面对晶澳在美国碰到的专利问题,甚至还可能碰到拉晶、硅片制造可能碰到的中国专利问题。毕竟这十年来,在拉晶、硅片制造领域几乎只有中国厂商在玩;

  从政策上来说,尽管康宁作为美国本土企业,遇到的政策障碍要比晶澳的外来户少很多,但在大的框架下,美国从拜登政府换为特朗普政府,对绿色能源的政策是截然相反的态度。在大而美法案的影响下,未来几年美国光伏很难有大的发展,不只是针对康宁,连First Solar,甚至马斯克都受害不浅。

  不难想象,去年10月,康宁被美国商务部的3.25亿美元支持Kaiyun拉下水,紧接着便迎来去年11月大选胜利的特朗普,接下来四年,康宁的光伏路注定并不好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24 Kaiyun云开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190600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