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深圳一家芯片工厂的流水线灯火通明。操作员老李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突然扯开嗓子喊:“出货量破百万了!”整个车间瞬间炸开锅——这是芯擎科技“龙鹰一号”智能座舱芯片的里程碑时刻,而搭载这款芯片的吉利银河系列汽车,此刻正排队驶下生产线。
五年前,国产汽车芯片还是个笑话。一辆电动车需要两三千颗芯片,九成以上都得靠英飞凌、恩智浦这些“洋大佬”供货。车企高管王强回忆起来直摇头:“当年连车载空调控制器都得进口,芯片一断货,整车厂直接停摆。”
转折发生在2023年。蔚来砸出500亿自研的5nm芯片“神玑NX9031”横空出世,算力直接干到英伟达Orin-X的四倍。更狠的是,这款芯片带着“全家桶”杀进市场——从激光雷达数据处理到城市全场景智驾,一锅端。消息传到硅谷,某美系芯片巨头连夜开会,高管们盯着屏幕上的参数直冒冷汗:“这玩意儿比我们新产品的性能预测还夸张!”
车企们嗅到了风向。奇瑞控股集团董事长尹同跃拍板:“别等国外供货了,咱们自己干!”说干就干,他们拉着中信科、东风汽车搞起“芯片联合体”,44家企业从设计、制造到测试全链条打通。去年冬天,搭载国产DF30芯片的猛士917在漠河零下30度的冰面上狂飙,Kaiyun中国震动、电磁干扰全扛住,直接把德国工程师看傻眼。
上海车展上,国产芯片展区成了最热闹的地方。透明车模里塞满1200多款“中国芯”,从动力系统到智能座舱,密密麻麻插满电路板。观众举着手机挨个拍照:“这颗是地平线的征程系列,那颗是黑芝麻的华山二号,听说现在连比亚迪、小米SU7都在用。”
“抢芯片”背后是车企的生存法则。去年某德系品牌因美国制裁断供MCU芯片,导致产线停摆两周,损失够造三艘护卫舰。如今小华半导体的车规级MCU出货量翻倍,五菱、长安、大众等车企直接点名要货。更绝的是安波福——这家美国零部件巨头偷偷把软件和硬件分离,一旦中美贸易再生变故,立马切换国产芯片方案。
成本账更划算。某新势力车企采购总监算过:用国产智能驾驶芯片,单车成本能省8000块。别小看这笔钱,去年某爆款车型因芯片涨价被迫提价2万,销量直接腰斩。现在好了,地平线年的新车价格打九折,德国总部财务官乐得直拍大腿。
华尔街日报惊呼“中国芯片正在摧毁我们的定价权”。德州仪器的电源管理芯片价格暴跌三成,高通座舱芯片开始走“性价比路线”。更狠的是英特尔——他们悄悄把产线从美国搬到爱尔兰,就怕哪天又被美国政府卡脖子。
但反击来得更快。美国商务部新规要求车企报告国产芯片使用情况,试图“二次卡脖”。结果呢?比亚迪直接甩出声明:“我们IGBT芯片国产化率超过90%!”蔚来更硬气:“神玑芯片量产当天,我们就切断了和英伟达的联系。”
黑芝麻智能憋的大招让行业倒吸凉气:武当C1296芯片实现智能座舱、辅助驾驶、车身控制“三合一”,东风新车直接砍掉30%的电子元件成本。更绝的是爱芯元智的M57系列,-40℃到125℃极端环境随便造,欧洲车企当场签下20万片订单。
政策推手也在发力。工信部刚发布汽车芯片标准研制清单,北京直接撒钱:“用国产GPU建智算中心,最高补贴投资额30%!”这下车企更疯了,上汽、广汽、蔚来联合成立“芯片采购联盟”,直接把国产芯片企业拉进白名单。
这场“芯片革命”最终惠及消费者。去年某合资品牌因芯片断供被迫停产,二手车价暴跌三成;而用国产芯片的车企,价格纹丝不动。更爽的是智能化体验——搭载龙鹰一号的领克08,语音响应速度比用高通芯片的竞品快0.3秒,车主王女士笑称:“现在说‘打开天窗’,比我家娃听话多了!”
但挑战仍在。某国产芯片企业负责人吐苦水:“研发一颗车规级芯片要5年,流片一次烧2个亿,现在还是亏钱在干。”不过他眼神发亮:“等今年7nm芯片量产,咱们就能跟英伟达正面刚了!”
这条新闻下,网友吵翻了天。有人喊:“1.2亿研发投入值了,Kaiyun中国清华请来的哈佛教授就是干这个的吧?”也有人泼冷水:“别高兴太早,光刻机还在被卡着呢!”但更多人关注现实问题:“啥时候我的五菱宏光也能用上国产智能芯片?”
转发+关注,带你围观这场“汽车芯片逆袭战”。毕竟,当国产芯片开始批量上车时,中国汽车工业的“芯病”,终于到了治愈的临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