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苏哈尔港及自贸区的联合太阳能多晶硅项目(United Solar Polysilicon)总投资16亿美元,计划于2025年底前投产,年产10万吨高纯多晶硅,将使阿曼成为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硅料生产国。
这一项目不仅标志着中东地区首个硅料工厂的诞生,更彰显了阿曼借助中国技术与资本抢占全球新能源市场战略地位的雄心。
本文是阿中产业研究院“阿曼生意经”系列第53篇,深度介绍中阿投资、贸易和工程建设领域的产业政策、法律法规、产业趋势、市场需求、竞争格局和潜在交易机会。
根据《Zawya》报道,联合太阳能多晶硅项目是中东地区首个多晶硅生产设施,预计将于2025年底前正式投产,设计年产能10万吨,占全球硅料市场约4.4%的份额,仅次于中国(93%,约210万吨)。
这一项目由阿曼投资局(OIA)通过其未来基金(FFO)投资1.56亿美元,旨在推动阿曼“2040愿景”云开全站Kaiyun平台下的经济多元化战略,减少对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
多云开全站Kaiyun平台晶硅是太阳能光伏板制造的核心原材料,其生产直接影响全球新能源供应链的稳定性。阿曼此举不仅是对全球绿色能源转型的积极响应,更意在通过打造光伏产业价值链,打破中国在硅料市场的垄断地位。
阿曼投资局总裁阿卜杜勒萨拉姆·穆尔希迪表示,该项目通过在苏哈尔自贸区建立完整产业链,巩固了阿曼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全球地位。
联合太阳能多晶硅项目的背后,离不开中国光伏企业的技术与资本支持。据阿中产业研究院报道,项目幕后操盘者疑为光伏行业资深人士张龙根,其曾任晶科能源和大全能源高管,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技术资源。
2024年3月11日,项目动工仪式上,一位与阿曼官员合影的华人面孔被认为与张龙根高度相似,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猜测。
此外,中国企业深度参与项目建设。2024年1月,江苏双良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中标价值5832万美元的设备订单,为工厂提供多晶硅还原炉及尾气处理设备等核心装备。
同年2月,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山西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中标400千伏变电站EPC项目,确保工厂电力供应。
中国化学六化建作为总承包商,负责项目建设,2025年1月完成大件吊装,施工效率创下中东同类项目纪录,被誉为“中国之星”。
这些中国企业的参与,不仅为项目提供了先进技术和高效执行力,还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与阿曼“2040愿景”的对接,深化了中阿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阿中产业研究院指出,该项目是中国光伏企业“出海”中东的标志性案例,凸显了中国在全球硅料市场的领导地位。
阿曼选择苏哈尔港及自贸区作为项目落户地,充分利用了其区位和政策优势。苏哈尔港靠近霍尔木兹海峡,连接波斯湾与印度洋,便于原材料进口和产品出口。
阿曼与美国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FTA)为硅料出口欧美市场提供零关税便利,增强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此外,阿曼政府提供具有竞争力的电价、土地租赁和税收激励,确保项目盈利能力。
据牛津商业集团的《未来基金阿曼影响报告》,阿曼政府组建的国家谈判团队为项目提供了高效的协调支持,简化了许可流程,并通过数字化平台“Invest in Oman”优化投资环境。
2023年,中资企业在阿曼的直接投资额达34.5亿美元,同比增长27.8%,反映了阿曼对外国投资的吸引力。
联合太阳能多晶硅项目占地16万平方米,目前雇佣约4000名建筑工人,预计运营阶段将提供1000至2000个就业岗位,其中70%将通过培训和技术转移计划实现本地化用工目标(Omanisation),为阿曼青年注入就业活力。
项目还将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吸引更多外国直接投资(FDI),推动阿曼成为中东新能源制造中心。
阿曼的能源转型雄心进一步支撑了这一项目。根据《阿曼2040愿景》,到2030年,阿曼至少20%的电力将来自可再生能源,到2040年提升至35-39%。联合太阳能的10万吨硅料产能,相当于支持约38.5GW光伏组件的生产,远超中东地区的需求,未来有望辐射欧美市场。
全球硅料市场高度集中,中国占据90%以上产能,美国、德国和马来西亚分别仅占1.5%-2.9%。 中国企业在技术和成本上的优势难以撼动,而阿曼需在供应链整合、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上持续发力。
此外,项目建设面临高温高湿等极端环境挑战,中国化学六化建通过优化施工管理和多国籍团队协作,成功应对了这些难题。
联合太阳能多晶硅项目不仅是阿曼经济多元化的里程碑,也是中阿合作的典范。阿曼正通过政策改革和国际合作,逐步成为中东新能源产业的枢纽。未来,随着钧达股份等中国企业在阿曼的光伏电池项目相继落地,
中阿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将进一步深化,为全球绿色能源转型注入新动力。
阿曼的硅料雄心,背后是中国光伏产业的全球化布局。凭借中国企业的技术与经验,阿曼有望在全球光伏供应链中占据一席之地,挑战现有市场格局,为中东乃至全球新能源发展贡献力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