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中国官方网站」-云开官方认证平台

联合国前高官:碎片化世界中中欧气候合作依然可行且必要-Kaiyun·「中国官方网站」

0517-87515666

行业资讯 分类
联合国前高官:碎片化世界中中欧气候合作依然可行且必要发布日期:2025-08-17 浏览次数:

  

联合国前高官:碎片化世界中中欧气候合作依然可行且必要

  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中欧领导人日前达成的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传递出明确信号:在单边主义抬头、国际地缘经济政治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气候合作依然有必要,且依然有可能。面对时代挑战,中欧气候合作彰显了责任担当。中欧作为全球气候治理的两大支柱,应继续致力于合作、创新和集体责任。将中欧双方的优势相结合,可以为全球绿色转型树立合作标杆。

  2025年是中国与欧盟建交50周年,这是中欧关系的重要里程碑。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双边关系从谨慎的相互承认发展为复杂的、全方位的伙伴关系。虽然中欧关系有时会受到战略竞争和意识形态差异的影响,但它总是能回到对话、稳定和务实合作的轨道。

  然而,不断发展、备受珍视的中欧伙伴关系,以及它所赖以运作的整个国际体系,当前正面临新的挑战。冷战后全球秩序的基础正在受到侵蚀:它本应朝着对大多数人更加公平的多极化方向演进,但这个新秩序的基本原则尚未正式确立。新的地缘政治“爆点”不断出现,贸易被武器化,曾是全球一体化推动力量的技术现已成为主导权竞争的“角力场”。多边主义是全球应对共同挑战的唯一正确答案,但它的基础目前仍十分薄弱。

  正是在这种世界陷入碎片化的形势下,今年7月在北京达成的《中欧领导人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这不仅体现了一种外交姿态,更是加强全球领导力的必要行动。在国际合作步履蹒跚之际,这一声明是对共同责任和共同目标的重要肯定。作为全球主要的经济体和排放大户,欧盟和中国选择重申气候承诺,向世界各国发出了一个明确而及时的信号:当一些国家背离气候共识时,气候合作仍不仅切实可行,而且不可或缺。

  云开(Kaiyun)

  欧洲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影响力源于其制度和规范能力。欧盟一直走在国际气候行动的前沿,引入了创新的监管框架、严格的环境标准和有效的碳定价体系。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和《欧洲绿色新政》的出台,表明欧盟有能力制定清晰明确、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气候目标以及透明的问责机制,它将继续致力于领导气候行动。

  多年前,中国在气候环境行动方面落后于欧洲,但现在情况已经大不一样。近几十年来,中国的绿色转型不仅在国内成绩斐然,也为实现全球气候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家大力支持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推动下,中国显著降低了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全球成本。

  从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涡轮机到电动汽车和电池,中国的制造业实力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负担的可持续繁荣机会,从而绕过了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我最近在尼泊尔考察时看到,大多数新车都是电动的,而且绝大部分是中国制造的。在发展中国家,你很难在通威、隆基、天合光能或其他领先的中国品牌以外,看到其他品牌的太阳能电池板。宁德时代最近宣布在印尼投资兴建大型电动汽车电池综合体,比亚迪将为沙特阿拉伯建造全球最大的电池存储项目。

  然而,为了使全球利益最大化,中国强大的工业产能与更广泛的国际框架必须深度融为一体。

  中国最近宣布,对53个非洲建交国实施100%税目产品零关税,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是朝着更加公平的世界贸易秩序迈出的重要一步。欧盟和中国之间的自然分工已经很明显。在太阳能光伏领域,中国企业生产了全球近90%的太阳能电池板,通过激烈的竞争和不懈的创新,大幅降低了全球价格。与此同时,欧洲国家在高效模块设计、先进制造设备、电网整合和回收再利用技术方面可以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中国在风力涡轮机生产和风电应用方面也占据主导地位,但欧洲在海上工程、数字创新等方面存在巨大机遇。欧洲汽车企业清楚地明白,如果它们躲在关税壁垒背后,就永远无法提升全球竞争力。它们需要学习中国企业的创新,就像中国在一二十年前学习欧洲一样。

  欧盟最近提议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关税,或将给气候合作的历史性时刻蒙上阴影。欧洲对本土企业的担忧固然可以理解,但保护主义措施将破坏绿色供应链,阻碍集体气候目标的实现。中欧之间不应有惩罚性关税,而应加强建设性对话,以建立共同的技术标准、透明的补贴规则和以气候为导向、鼓励低碳创新的贸易框架。

  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 (COP30) 将于11月在巴西贝伦召开,欧盟和中国必须保证气候外交不受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影响,确保合作强劲、富有成效。气候变化是共同的敌人,其紧迫性不容坐等地缘政治争斗平息。绿色技术应该成为一个“竞争性合作”的领域,在这个领域内,双方都在争取领导地位,但同时也遵守共同的规则,在市场开放和韧性投资方面观点一致。

  世界的绿色转型离不开中国。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清洁能源技术生产国和应用国,掌握着全球六成以上的绿色技术,从太阳能、风能、水电到电动汽车和电池、地铁和高速铁路。中国还是全球植树造林规模最大的国家,近年来在大气和水污染防治方面更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但中国不可能独自承担起这一重大的全球使命。欧盟依然是坚定的气候行动引领者,也是许多最佳实践的发源地,还是全球最大的公共气候资金提供方。因此,要实现真正的气候进展,离不开中欧双方的密切合作,从根本上改革国际气候融资机制,使发展中国家能够快速有效地脱碳。

  首先,真正的多边主义就是要让更多国家参与气候行动,同时实现互惠互利。中欧应共同倡导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绿色气候基金等框架下建立更公平的分配机制,确保损失与损害基金保持可持续的融资来源和透明的治理体系。

  第二,高层承诺必须转化为具体行动。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蔡润大使最近在欧洲主流媒体发表题为《中欧做成就彼此的伙伴》的署名文章,其中强调了中欧企业在绿色领域的务实合作,包括欧洲各地的光伏、风电项目,以及中国和冰岛之间的地热项目等。未来,欧盟和中国应进一步扩大在非洲、东南亚和拉美等第三方市场的联合融资计划。将欧洲的金融和监管优势与中国的工程技术专长相结合,可为全球绿色投资树立标杆性合作范式。

  最后,中国和欧盟必须把气候外交打造为一个互惠互利的全球公域,不能让短期的贸易摩擦或战略误判破坏可持续的气候合作。11月将在巴西贝伦举行的COP30大会将是一个关键的考验:作为两个全球气候行动的领导者,中欧能否共同向外界宣示,即使在竞争中,气候合作依然可以且必要?

  中欧建交50周年不仅具有象征意义,而且是中欧共建可持续未来的重要机遇。今天作出的决定将深刻影响数十亿人未来的生活,决定子孙后代继承的是一个充满冲突、资源匮乏的世界,还是一个绿色、繁荣、和平的星球。要实现绿色繁荣,中欧就不应成为对手,而应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两大支柱,致力于合作、创新和集体责任。

Copyright © 2024 Kaiyun云开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19060098号